查看原文
其他

警惕群体癫狂,捍卫良知、逻辑、常识

先知书店 少数派文选 2022-10-26
▲在世贸中心原址上建造的911纪念碑


警惕群体癫狂

捍卫良知、逻辑、常识

文:先知老郭  编:少年X

2001年9月11日,纽约世贸双塔遭到恐怖袭击,倒塌中几千人遇难。消息传回国内,引发了一群人的欢呼。

此后,每逢“9.11纪念日”,也总有类似于“祝贺美国被炸XX周年!”之类的声音不绝于耳。

不为他人的死亡欢呼,本该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,为何却能屡屡成为一类社会现象,甚至逐渐变成一种“正常现象”?

因为,仇恨、幸灾乐祸等等情绪,总是与良知、逻辑、常识高度相关,而这三者在当下的社会极其匮乏。

以俄乌战争、“唐山事件”、安倍遇刺为例,这三件事,最为典型的反映了当下社会有良知、有逻辑、有常识的人,是何其的稀缺。

◎俄乌战争:缺乏常识的人,分不清谁善谁恶

俄乌战争爆发至今以来,尽管俄罗斯对乌克兰民众造成了巨大的伤害,但网络上挺俄的,依旧大有人在。

至于理由,则出于所谓“地缘政治考量”。他们认为,俄罗斯与中国“唇亡齿寒”,乌克兰谋求加入北约,更是对“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”这一血债的无视。

但事实上,只要稍微具备一点近代史的常识就会明白,就会明白俄罗斯与中国之间,同样有这样的“历史包袱”。

国家之间关系既有现实,更关乎理想,而“丛林法则”的滤镜,只会加剧现代文明的裂缝,因为在他们的眼里,世界由“拳头硬的人说了算”, 因此,“落后了,挨打也活该;强大了,打人也天经地义”。

只要读过《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》就应该知道,国际政治秩序最终服务于全人类对于安全、财富、信仰、公正、自由的追求。因此,很多看似短期的利益,实则动摇的是全人类的文明根基。


◎“唐山事件”:良知的匮乏,制造了缺少同理心的看客

前段时间的“唐山事件”,除了是浅层的性骚扰、涉黑事件以外,还是一个深层的社会治理难题,其中最难“治理”的,是看客们对于他人苦难的无动于衷,甚至落井下石。

尽管没人会当面承认“受害者有罪”,但类似“半夜还在外面喝酒的能是什么好人?不值得同情”这样的话,屡屡获得高赞时,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说明,良知的匮乏是个普遍社会问题。

何谓良知?何怀宏在《良心论》中说:良知,即“一个人设身处地感觉到他人的痛苦”——可见,它与同理心高度相关。

回望过去,面对“9.11”,一个正常人都会产生这样的想象:

假如自己也在被撞的大楼里,会是怎样的绝望?假如有亲人在灾难中丧生,自己会是怎样的痛苦?

然而同理心的缺乏,不仅制造了一批对受害者“落井下石”的看客,甚至还会导致人们歌颂制造苦难的土壤。


◎安倍遇刺:不讲逻辑的人,往往只讲立场和态度

在现代社会,很难想象一位70岁老人的遇刺,竟然会成为另外一个国家各大商家纷纷“打折酬宾”、朋友圈满屏刷“加菜庆祝”的理由。

尽管这位老人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,而日本过去对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,但在这两者之间直接画等号,却充斥着各种逻辑混乱:

1. 将二战时期的日本军国主义政府,等同于现在的日本,又等同于安倍政府,再等同于安倍个人,这中间每转换一次逻辑,就离事实越远。

2. 将仇恨情绪,等同于爱国。但事实上,爱国首先要拥抱普世文明,即便不为他人的死亡感到悲伤,也绝不欢呼;其次,爱国要看结果。对安倍的幸灾乐祸,事实上既伤害中日关系,又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,是实质上的“害国”。

3. 一边无视近四十年来,日本对中国在基础建设、经济支持、灾难援助上的极大帮助,一边放大安倍的某些言论,这是典型的双标。

不讲逻辑的结果,一定是只讲立场,因此在讨论相关问题时,往往容不得一丝半点的中立,不是“友军”,便是“卖国贼”。

殷海光先生在《逻辑新引》说:“成见是一种最足以妨害正确思维的心理情形。”说白了,一旦立场先行,就会丧失思考能力。

一个社会如果普遍缺乏逻辑,则必然是遍地的“二极管思维”,一切都被划分为黑白两面,久而久之,极端情绪、反智言论,也将成为“日常语言”。


▌捍卫良知、逻辑、常识,需要警惕群体癫狂,重建相关认知

以上三类事件,都有一个共同点:全都是集体的行动。统一的动作、相似的话语、狂热的情绪——也就是所谓的“群体性狂热”。

庞勒早在《乌合之众》中预言:“个人进入群体之后,便丧失自我意识,在集体意志的压迫下,成为盲目、冲动、狂热、轻信的‘乌合之众’的一员。”

尤其是对于个人的逻辑、常识、良知来说,“群体性狂热”更是大敌:

·追随群体的情绪和立场,是换取归属感、力量感的最快方式,因此在群体行动中,理性、逻辑往往是最先被抛弃的;

·进入群体后,个人的道德标准,将迅速向群体的最低底线看齐。因为,越多的人做坏事,坏事看起就越正常,个人良知正是因此迅速消减;

·常识本身就建立在普遍的良知、共通的逻辑基础上,这两者一旦“走形”,普遍常识也就被小群体的“共识”取而代之。

这就是为什么正常人一旦进入某个狂热的群体,立马就会和群体表现出高度一致的原因所在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当某种群体行为——比如“庆祝9.11事件”,年复一年地出现在公共舆论中,以致于成了一种“日常”时,很多人会因此逐渐丧警惕,对此感到“习以为常”——这往往是逻辑败坏、良知消减、常识扭曲的开始。

捍卫逻辑、良知、常识,首先要与群体性狂热划清界限,但是在一个癫狂日益常态化的今天,更重要的是,与某些已经“习以为常”的认知划清界限,通过不断校正有关的概念,为逻辑、良知、常识正本清源。

◎重新理解良知: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义务,而非精英的道德

一个非常荒诞的事实是,没有良知的人,反而最爱强调道德,比如“唐山事件”中,他们高扬的是“女德”,认为正常女性不会那么晚出门,更不会去吃大排档;在俄乌战争、“安倍事件”中,他们高举的旗帜是“爱国”——挺俄是爱国,为安倍的遇刺欢呼更是爱国,而反对他们的人,往往“良心坏透了”。

正因为善于用“良知”、“道德”包装自己、攻击他人,他们的话语非常有迷惑性,久而久之,会让人把唱高调等于有良知、有道德。

比如,只有懂得“民族大义”,才叫道德;或者用圣贤、道德楷模的准则,来衡量普通人,从而得出“你没良知”的结论。

针对这种愈演愈烈的情况,著名学者何怀宏在他的伦理学名著《良心论》中提出了“底线伦理”的概念。

他认为,比起唱高调,或强调少数精英的道德标准,更重要的是,找到一种普通人都能接受的道德底线,这种底线,比任何高调的个人境界、道德情操都更重要,因为它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进步程度。

在《良心论》中,他深刻考察了各个时代有关良心的定义,最终发现,道德只有回归日常生活,才有可能普及全社会。因此,他将道德定义为:“作为一个社会的合格成员,所必须承担的基本义务”、“履行了基本义务不必给予很高的赞美,而不履行基本的义务却要给予很严厉的谴责。”

只有每个人都遵守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义务,认清这是实践现代文明最可行的道路时,大唱高调的道德绑架,才会失去破坏力,群体性的癫狂,也才可能失去其基础——而何怀宏的《良心论》,为此开辟了一条人人可行的、捍卫良知、重建社会道德底线的道路。


◎重新理解逻辑:一种需要后天训练的能力

在无论是“安倍遇刺”,还是“唐山事件”,第一时间加罪于受害者的那些人,往往不问事实,只问立场;不辨是非,只辨亲疏和远近,他们被易中天先生形象地概括为:“揣着明白装糊涂”,故意把水搅混的“乌贼”;逮谁咬谁的“疯狗”;随大流,跟风起哄的“蝗虫”......

这样的人之所以横行网络,主要原因在于,中国文化历来不重视怀疑精神和逻辑训练,反而强调情感上的驯从,以及“随大流,不挨揍”式的明哲保身。

著名逻辑学家、哲学家殷海光先生有感于此,在金陵大学(南大前身),以及台湾大学教书期间,将培养学生的“有逻辑的怀疑精神”作为重中之重,后来蜚声海内外的李敖、柏杨、龙应台、司马文武都受到他的深刻影响。

晚年,他将在课堂经过千锤百炼的逻辑学课程,写成了一本《逻辑新引》,至今仍被公认是最适合中国人的逻辑学入门读物。

在这本书中,他针对中国人最常犯的逻辑谬误:立场先行、诉诸群体、非黑即白、诉诸权威等等,一一给出了破解之道。

更重要的是,殷海光先生认识到,传统教育中的灌输和说教,本身是独立思考的一大阻碍,因而这本书不搞“一言堂”,不是枯燥的逻辑学课程,而是回归日常生活,通过有趣的对话,完成逻辑上的引导、训练。

逻辑,是一个人保持独立思考的基本工具。一个懂得运用逻辑的人,不仅能够在群体性失智中保持清醒,更能戳穿一切谎言。正如林毓生所说:“(逻辑学)使头脑不受专制散布的愚昧与虚伪所蒙骗。”


◎重新理解政治常识:国际政治的五个终极目标

尽管在“9.11事件”中支持恐怖袭击,几乎已经等同于反人类的立场,但那些在微博上年复一年高声庆祝的人,往往却有一整套说辞,其中最让他们理直气壮的,是一整套关于国际政治秩序的想象:

比如“美帝国主义在全球拉帮结派,亡我之心不死”、“资本主义阵营围剿中国,要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”等等。

暂且不论能否把美国政府,等同于“9.11事件”中遇难的普通民众,仅就“拉帮结派”、“围剿”、“和平演变”而言,就完全不符合国际政治常识。

王缉思在《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》中指出,人类存在五个共通的终极追求:安全、财富、信仰、公正、自由。

这五种目标是人性的基本需求,因此无论在哪个时代、哪个国家、哪种政体和制度下都从未改变,到了现代社会,更是成为国际政治的基本常识。

以这五个常识,反观现今网络舆论中的种种政治阴谋论,很多观点也就不攻自破。

比如,对于财富的渴望,是人性的基本需求,也是国际政治的目标,而在高度分工协作的经济全球化时代,国与国之间通过贸易合作带来的收益,远远大于政治斗争的收益。即便有摩擦,也一定会算经济账,避免扩大冲突,所谓“拉帮结派”,“亡我之心”的论调,十分荒诞。

再比如,公正、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。因此,从政府分配下官员的中饱私囊,走向市场分配下的人人机会均等,从自由随时可以被权力剥夺,到把权力关进笼子,是大势所趋,如果这就是所谓的“和平演变”,有何不可?

可惜的是,在今天,相关的常识,在舆论中依旧很稀缺,逻辑混乱、良知的底线一降再降,更是成为见怪不怪的常态。

捍卫逻辑、良知、常识,不仅要抵御群体性癫狂,更要通过理性,深刻认识有关概念,警惕“日常环境”的侵蚀。

为此,先知书店在逻辑、良知、常识三个领域,分别选取了三本最有针对性的书:北大哲学教授何怀宏的伦理学名著《良心论》、台湾自由主义大师殷海光为国人特别撰写的《逻辑新引》,以及“世界政治”研究第一人王缉思的《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》,组成“捍卫良知、逻辑、常识三书”,为少数有理想、有追求者,在这个时代生活,提供三道坚固的认知防线。长按下图,识别图中的二维码,即可购买收藏。



▍延伸阅读

独家书讯|莱维作品集:当下最该警惕的,是“奥斯维辛的常态化”
哈耶克|事实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
女王去世丨英语民族活力长存的四大支柱
君王好大喜功,后果有多严重?
当善良失去原则,可能比恶还恶
世界正在被那厚颜无耻的信念淹没
如果没有了道德底线,个体的“平庸之恶”能毁掉整个社会
陈嘉映 | 比谎言更可怕的,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“真理”
看了无删完整版,才秒懂这书为何只在内部发行
戈尔巴乔夫逝世:他终结了苏联,但“乌托邦”的梦魇仍在继续
决定人类命运的三大悖论
阿伦特|最邪恶的事,是由那些不辩善恶的人做的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